2024年5月17日上午,主题为“德国工业文化和创新”(Industrial Culture and Innovation in Germany)的研讨会在我集团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楼B2-1116如期举行。此次活动由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suncity太阳新城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以及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德国工业质量标准科普基地举办。此次研讨会的主讲人是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suncity太阳新城德国工业文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Prof. Dr. BoyLüthje(吕博艺教授)。吕博艺教授是工业社会学领域的资深专家,曾担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大众(中国)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和工业研究中心主任。
我集团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了本次活动,与吕教授共同探讨和交流德国工业文化与创新的相关话题。在研讨会开始时,吕教授开门见山,指出经济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并以德国公司全世界的广泛分布和经营情况与珠三角地区在全球工业中“世界工厂”的地位进行对比,强调中国学生了解德国工业文化的重要性。随后,吕教授介绍如大众、西门子、博世等企业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并提出“为什么德国大型企业在中国珠三角地区分布少”的问题引导与会学生思考。经过激烈的讨论,吕教授揭晓了答案——“Mittelstand”(中小型企业)在中国的情况。
吕教授强调“Mittelstand”作为德国特色,是了解德国工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接着以美国巨头公司规模化生产为对比,指明德国中小型企业的专业化生产特点,同时说明正是因为其专业化的生产及其拥有专业资质的劳动力,德国中小型企业才具有高质量生产的特征。结合中国工业结构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吕教授指出德国“Mittelstand”模式对中国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之后,吕教授详细地解答了学生的提问:“是什么导致‘Mittelstand’在德国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提到三个因素:第一是历史遗留,德国在20世纪以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人口、土地与资源的规模之小无法支持大型企业的产生;第二是全民素质教育,在普及教育制度下,德国劳动力具有资质来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第三是德国工会对中小型企业的保护。他特别强调,德国工会作为德国工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有效保障了中小型企业的利益,同时也推动了德国的标准化生产。
本次研讨会激发了同学们对德国工业文化的兴趣,也加深了同学们对德国工业文化与创新模式的了解与认识。
文字/图片:陈钰彤/韩妍
责编:李琦琦
一审:周旺旺
二审:姜奕村
三审:钟玲
排版:胡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