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太阳集团新闻

    我集团参与协办的第四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会议顺利举行

    时间:2024-03-28 来源: 供稿: 点击量:

    2024年3月15日至17日期间,第四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会议在西北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华侨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肇庆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筹)、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区域国别学院主承办,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及其它十所院校共同协办。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二级学科建设。我集团教师姜奕村博士和陈晓敏博士参加了此次会议。

    引领性发言环节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原所长、中国中东学会顾问王铁铮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钱乘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高盟顾问委员会主席杨洁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姜锋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翟崑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刘鸿武教授围绕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的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主旨发言环节,36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区域国别学的起源与演化、区域国别学方法论探索、地区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构建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的跨学科路径、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体系等6大主题分别作了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原副所长、高盟学术刊物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关系研究》主编余建华主持“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体系”环节的主旨发言。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彭青龙教授在线上进行发言。他论述了在全球变局下,应当以现有理论为基础,构建区域国别学理论。他认为,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论、世界文明构建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论三个理论作为重要支撑,并指出了中国区域国别学与西方区域国别学在出发点、落脚点、手段和目的上存在的差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科评议组成员翟东升教授从中国区域国别学的起源追溯及近现代发展、人文学科主导下的欧洲区域国别学、20世纪以社会科学主导的美国区域国别学、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思考及总结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区域国别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盟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主任牛军凯教授提出,区域国别学应创新性地拓展研究范围,如将葡语国家、盎撒国家、金砖国家、法语国家和伊斯兰国家等非传统地区纳入研究视野。牛军凯教授还强调,区域国别研究应发展特殊的解释方法,并将其推广至其他区域,以形成适用性范围更广的理论,如将东南亚研究中的朝贡关系、河流流域脉络体制等理论应用于全球不同区域,以此推动区域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济大学外国语院党委书记、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强调,区域国别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涉及从具体案例到理论根基的多层次融合。他提出,欧洲研究在中国区域国别学中扮演着重要的样本角色,其理论方法不仅适用于欧洲本身,也能经过调整后应用于其他区域和国别,从而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杭州师范大学suncitygroup太阳新城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敏强调需要将区域国别学的“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认为这种结合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构建方式。她提出大国之学是区域国别学的“用”,大学之学是区域国别学的“知”,应该以“用”促“知”,以“知”立“学”。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国别区域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陈弘教授以澳大利亚研究为例来探讨中国的英语学科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分析了中澳关系对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影响,并指出当前中澳关系对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连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大连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常俊跃教授对区域国别学相关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着重分析外语学科在学生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对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提出意见,认为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应注重外语能力,结合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进行学科建设。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高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健研究员提出区域国别学应立足于学科定位和学科要求,体现出区域国别学学科交叉融合这一核心属性,提出这是推动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关键。他还提出在人才培养中必须树立交叉融合的学科意识,以适应区域国别学的发展需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高盟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周方银提出首先应关注“什么样的理论是区域国别学的理论”这一问题,认为区域国别学理论应围绕基础性理论展开。他分析了区域国别学对国家特殊性关注的原因,认为区域国别学应明确国家的概念,探讨国家与区域的关系。他还提出区域国别学的方法创新问题,认为从长期发展来看,区域国别学应逐渐摒弃拿来主义。

    此外,会议上正式成立“全国区域国别学女学者委员会”,旨在发出区域国别研究的女性声音,展示女性视角,更好促进区域国别学共同体建设,为推进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建设贡献重要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独特作用。委员会启动会决定由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全国妇联前执委林敏洁教授担任第一召集人,湖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吴洪英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suncitygroup太阳新城院长周敏,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文春英教授,《西北大学学报》主编卫玲教授,山东大学李雪威教授担任共同召集人。


    文字:西北大学中东所社科处(内容略有改动)

    图片:西北大学中东所社科处

    一审:陈晓敏

    二审:姜奕村

    三审:钟玲

    排版:胡丹丹